首页
资讯
每日阅读
生活
技术
随笔
申请链接
登录
搜索
【更换系统,WP再会】
【给我留言】
登录
搜索
ayou
中年互联网混子,现居苏州,曾经技术型宅男一个,
爱好吃,爱好睡,体制外,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头发短,见识短,伪Geek,毫无城府。
累计撰写
1516
篇文章
累计收到
16
条评论
首页
栏目
首页
资讯
每日阅读
生活
技术
随笔
申请链接
登录
存档于 【201211】 的文章
2012-11-5
眼睛出卖了你的取向!
一个人是直还是弯,除了ta亲口告诉你, 还有什么方法能搞清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不过至少现在多了一种可能的方法,那就是看ta的眼睛。 我的一些腐女朋友们仿佛天生就有一个隐藏的雷达,无论是在饭局还是商场,她们总是能突然停下当前的话题,小心翼翼地指出附近某名同志的存在,但却又对鉴定的方法三缄其口,或以“气质”和“感觉”搪塞过去,十分地神秘兮兮。接受过若干年科学训练的我自然不会承认这种玄乎的方法,却又无法在大庭广众下前去验证,每每都得强抑着好奇心岔开话题。 眼睛出卖了你的取向 难道除了单刀直入外,就没有其他方法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性取向吗?答案是有的。2012年8月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的一篇论文表明,也许你不愿告诉别人你的取向,但你的瞳孔或许已经出卖了你。 本项研究征集了165名男性与160名女性被试。在调查的一开始,每一名受试者都先观看了1分钟的风景片作为对照,又随机观看了一段长达30秒的男/女自慰的影片作为视觉刺激。之后,重复一次整个过程,不过这次来自男、女的视觉刺激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在这两次观影后,每名受试者都被要求以7分制(1-7 分,其中1分为毫无兴趣,7分为非常感兴趣)为小电影中的人物对他们的吸引程度打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这些受试者瞳孔放大的程度被仪器悄悄记录在案。在调查的最后,每名受试者对自己的性取向做了一次自我评估(打分分为7档,其中0为完全异性恋,6为完全同性恋,中间是双性恋)。 那么瞳孔能暴露多少你的秘密呢?研究组发现对男性而言,直男在面对异性时瞳孔放大得更明显,而男同志的瞳孔则会在面对同性时放大得更明显。至于那些双性恋男性,无论是面对同性还是异性,瞳孔均有所放大,不过程度都不大。这三者形成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线性关系 (图1-左)。而在女性中,情况略有不同。那些声称自己是纯异性恋的女性在看到同性时瞳孔依旧有所放大,使得曲线左端微微上抬 (图1-右)。 图1. 不同性向的男性与女性瞳孔放大程度的关系。X轴为性取向,0为绝对异性恋,6为绝对同性恋;Y轴为瞳孔放大程度之差,数值=见到同性时瞳孔放大程度-见到异性时瞳孔放大程度。正值为见到同性时瞳孔更易放大,负值为见到异性时瞳孔更易放大 [1]。 此外,研究组还发现当男性分别面对自己喜好以及不喜好的性别时(比如异性恋面对女性 VS面对男性,双性恋面对自己更喜欢的性别 VS 一般喜欢的性别),直男与男同的瞳孔放大程度要远大于双性恋。换而言之,双性恋的男性瞳孔确实显露出双性恋的迹象 (图2-左);然而面对女性时,直女非但没有显露出面对同性时的不为所动,瞳孔反而较双性恋更为放大 (图2-右)。 图2. 不同性向的男女在面对自己中意的性别(上面的曲线)与不中意的性别(下面的曲线)时,瞳孔放大程度的不同。轴为性取向,0为绝对异性恋,6为绝对同性恋;Y轴为瞳孔放大程度 [1]。 女人的情况不一样 难道所有的女性都有变成女同的倾向吗?虽然结果看似如此,但研究组认为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有着一定演化上的意义。女性在看到同性时也会“性奋”这个发现其实并不是个例,之前一些基于性器官兴奋程度的研究也给出了类似的结果。 时任美国西储大学教授的罗伊•鲍迈斯特曾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在礼义廉耻未兴之时,人类性行为更为随意。其中男性由于力量上的优势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女性为了避免在不情愿的性生活时性器官受到损伤,演化出一种只要接受到性的刺激(不论来自男女)就会在阴道内分泌润滑液的保护机制,或许研究中的实验结果正是源自这种孑遗至今的机制。 这项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满足我这样的好奇者,我们知道,在人类学的研究中,需要受试者表明性取向的场合日渐增多。在一些研究中,受试者可以自己表明自己的性取向。然而调查问卷返回的结果可能有所偏差,无法精确表明ta们同/异性恋的程度;在另一些研究中,受试者在接受视觉刺激后性器官的兴奋程度被用来作为区分同/异性恋的标准。然而这种测试因人而异,且男女有别,结果的可信度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这项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在更多的研究中看到利用瞳孔确定性向的例子。 参考资料: [1]The Eyes Have It: Sex and Sexual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in Pupil Dilation Patterns. Gerulf Rieger and Ritch C. Savin-Williams. PLoS ONE, 2012 有史以来难度最大的PS: 好了,文章看完了,该做作业了,请通过下图中四位……呃,四个生物的瞳孔,判断ta们的取向吧……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
2012年-11月-5日
1106 阅读
0 评论
历史文章
2012-11-5
为什么人人都爱红烧肉?
红烧肉红了! 从国家主席到地产大亨,从国际友人到寻常百姓,大家都喜深爱着一个诱人的食物——红烧肉!为什么红烧肉那么惹人爱呢?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声名显赫的“毛氏红烧肉”仅仅是因伟人爱吃而得了名,成了一系列餐馆的招牌菜。而“笨笨红烧肉”的突然窜红,则凸显了微博时代的八卦特质。 于是,我们茶余饭后又有了个话题: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 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而这个“肉”,在这道菜里一般是肥肉,至少也要半肥半瘦的。虽说真要拿里脊来红烧也未必有人拦着,但多半会被真正的“食客”评为“不地道”。这里,我们先说“肥肉”,再来说“红烧”。 基因说:肥肉啊,我的爱 迄今为止,人类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还是野菜草根之类。果实成熟的季节能够吃上甜食,但不懂得保鲜也不没有“反季技术”的他们,即便是能找到足够的果树,也吃不了几顿就烂掉了。而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猎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鼻子说:红烧还是肥肉好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氨基酸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了。红烧里脊不正宗、一定要红烧肥肉或者五花肉的原因,在于脂肪在美拉德反应中并非只是打酱油,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其合理性。 健康说:肥肉好吃,不要贪多哦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 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那么,肥肉对于今人的健康,有多大的影响呢?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现代营养学的膳食指南推荐,尽量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成人每天不要超过20克。我们知道反式脂肪对接健康有害无益,控制目标是越少越好。世卫组织的态度是每天不超过2克反式脂肪,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尚可接受。实际上过多摄入饱和脂肪,最大的危害也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虽然说同等量的饱和脂肪,增加风险要远远小于反式脂肪,但考虑到人们一吃肥肉就是几十克饱和脂肪,跟一份咖啡伴侣或者一杯珍珠奶茶中反式脂肪相比,谁增加的风险更就很难说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红烧肉就不能吃了。毕竟,食物的一大功能是享受,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并不需要完全偏向健康。红烧肉虽然不是健康食品,但偶一为之,尤其是吃了之后再减少其他饱和脂肪以及高热量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即便是有,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小编P.S. 红烧肉好吃,但是脂肪多热量高啊~~年轻漂亮的姑娘一口气吃半锅的时候,内心有没有纠结呢? 本文转载自果壳网(guokr.com)。
2012年-11月-5日
1120 阅读
0 评论
历史文章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