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ayou

中年互联网混子,现居苏州,曾经技术型宅男一个,
爱好吃,爱好睡,体制外,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头发短,见识短,伪Geek,毫无城府。

  • 累计撰写 1628 篇文章
  • 累计收到 13 条评论

[转]过年,是为了庆祝日月合璧

2018-2-22 / 0 评论 / 463 阅读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18-2-22,已超过半年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又到了一年中我们最看重的节日,也是最增加体重的节日。一到这个时节,我们计算日期的方式就会自动从公历切换成我们传统历法——夏历。二十三过小年(有的地方是过二十四),到除夕,再到正月十五,一直等到这个春节过完,开始上班,再切换回公历日期。 以除夕夜半为标志,之前是丁酉鸡年,之后是戊戌狗年。除夕之夜,许多地方有守岁的风俗,这个习惯也由来已久。晋代大名士周处《风土记》:“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馈问,谓之馈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个周处就是我们课本上学过“周处除三害”的那个周处,上山打虎,入水杀蛟,然后从不良少年变成了学霸(别人家的孩子!)。馈岁是送礼,别岁是吃吃喝喝,守岁是通宵不睡,看来传统习俗的力量真是强大,至今我们还是这样过年的。 不过,夏历毕竟是“旧历”了,我们有必要重新,也从新,来理解一下“过年”的这个传统。毕竟,随着许多传统习俗渐行渐远,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了。比如,习惯上我们会把夏历称为阴历,这虽然并不准确,倒也有道理可说,因为我们夏历计算月份和日期,就是按照太阴即月亮的运行来数的。

月亮的日子和月子

我经常会提问(给大家挖个坑):“一个月有多少天?”。很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28、29、30、31天都有可能”。恭喜这些朋友,对公历掌握得很好,连闰年2月有29天都记得。如果我们翻一下我们日历上的夏历日期,你会发现夏历一个月只有两种情况,29天或30天。

过年,是为了庆祝日月合璧图片来源:rawpixel.com | Unsplash

我们的时间历法都来自日月运行,尤其是中国传统历法夏历一直使用朔望月,也就是日期遵循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一周期就是一个朔望月。古人观天象,看起来月亮走到太阳的旁边,离得最近(当然此时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除非发生日食才能看见“黑月亮”),这个时候就叫,称为日月合朔。朔就是夏历的初一。过大约十五天之后,月亮会走到另一边,变成一轮圆月,跟太阳遥遥相望,这个时候就叫,称为日月相望,望就是夏历十五左右。 在我们日历上,还会写着“腊月大”“正月小”。比如今天这个腊月有30天,就是“腊月大”,我们可以过大年三十;而明天的正月只有29天,就是“正月小”。在有些年份,腊月是小月,大年二十九就是除夕过年了。 每个朔望月的月相变化,朔日为初一,然后是月芽(初二或初三)、上弦月(初七八,半个月亮)、月望(满月)、下弦月(二十二三,又是半个月亮),每个月最后一天称为。《庄子·逍遥游》说“朝菌不知晦朔”,就是说有些东西寿命还不到一天,你不能指望它懂得一个月的事儿。

过年,是为了庆祝日月合璧月相变化示意图,图源:Guokr

使用朔望月的好处是,夜晚有月亮这个天然指示物告诉还没有手表更没有手机的古代人们,今天是几号,别错过了约会。所见即所得,这种直观对于古人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即使现代公历(起源于古埃及和罗马帝国)里的“月份”虽然已经不再跟月相发生联系,但无论名字(month),还是长度(大约30天),还是个数(12个月),都还带着月亮的痕迹。

初一日月合璧

初生的月芽,俗称新月,也叫蛾眉月。其实“朔”的字形就告诉我们,它的本意是像初生的小草一样的小月芽。《西京杂记》说,“月之旦为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每月的月初,太阳从地平线沉下去之后,在西方低空可以看到的那一弯新月,赢得了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它标志着经历了几天看不见月亮的日子之后,月亮又重新回到了天空,照亮夜晚回家的路。 当然,最初各民族都曾把能够看到这一弯新月的日子作为一个月的开始。这个习俗至今仍保留在伊斯兰教历、希伯来历、印度历和佛历中。这样的历法中要确认在当地能够看到新月出现才开始新的一个月。 新月又叫“蛾眉月”,注意是“蛾”,而不是“娥”更不是“峨”,因为这里“蛾眉”指的是古人常见的蚕蛾细长的触须状。唐代有“蛾眉妆”,女子把眉毛画成蚕蛾触须的样子,可见蚕桑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唐人有诗描写这种蛾眉妆的流行: 京兆眉(唐·刘方平) 新作蛾眉样, 谁将月里同。 有来凡几日, 相效满城中。 不过在我们祖先把朔日初一规定为“日月合朔”之后,在天文术语里,“朔”和“新月”的含义,就从看得见的月芽,变成了看不见的那个时刻的月亮。从准确性上来说,这样的规定显然要更为合适,因为月芽的可见性因地点而异,因天气而异,还因人而异。 日月合朔,又称“日月合璧”,它的重要性,还跟古人对宇宙的认识有关。古代帝王自称天子,老天爷的儿子,那么天文历法理所当然就是皇家的特权,俗称“皇历”,或者,“黄历”。黄历颁行天下,必须要计算准确。《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宦者淳于陵渠复覆《太初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就是说,《太初历》对月相变化、日月五星的运行计算得都非常准确,应该采用。“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这是古人所看重的天上“祥瑞”,这个表述在春秋战国时写成的《竹书纪年》里就出现了:“凤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润,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五星连珠”是指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五大行星聚集在同很小的范围内。比如传说刘邦进入咸阳时,“五星聚于东井”,这一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史称汉元年。虽然“五星聚”这种现象可遇不可求,很少发生,可日月合朔,日月合璧,是每个月都有的。所以朔日初一总是古代王朝看重的日子,每逢初一、十五要举行大朝会。王昌龄有诗云“天子坐明堂,月朔朝诸侯”,帝王通过对朔日的强调,彰显顺应天意,君权神授。

大年初一,王朝正朔

既然每个月的初一如此重要,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更加重要了。正月初一,又称为新年、元旦、元日、正朔。不过,从1912年民国元年开始,公历1月1日“抢”走了元旦这个名字。到1914年,民国三年,袁世凯大总统签署命令,把夏历的元旦改为春节(原来的春节指的是立春)。到今天,每年由紫金山天文台发布的历书中,我们的“农历年”新年第一天,依然是根据传统来确定的正月初一;而我们的“春节”,则是延续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规定。正如本文开头所说,除夕是丁酉鸡年腊月三十,明天是戊戌狗年正月初一。 历史,就像地质学上的地层一样,叠加在我们的现实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央王朝要每年提前计算出来下一年的历书(包括日期、朔望、节气等详细信息),并把“皇历”颁发给各地和周边各国,这叫“班朔”或“颁正朔”。而各地诸侯、周边属国接受“皇历”,不仅仅是使用这一本历书,更重要的是臣服中央政权的标志,即“奉正朔”。正是一年之始,朔是一月之始,正朔就是正月初一,新年元旦,因此“正朔”代指的,是国家正统。 过年,是为了庆祝日月合璧 白居易在《新乐府·骠国乐》记下了缅甸的骠国王子来朝贡的事件,诗中写道“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又比如“皇帝三年颁正朔,使君万里向交州”(元代宋沂《送傅与砺佐使安南》),“天王颁正朔,藩国荷恩荣”(明代王汝玉《送通政寺丞章有常使朝鲜》)则是中原政权派使节出使属国的记录。 在历史上,新王朝建立,都要改正朔,表示按上天意志完成改朝换代。在夏商周秦和汉初,连“正月”都改了。确定“正月”在古代称为“建正”,也就是以哪一个月为“正月”。古代把十二个月和十二地支对应,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子月(子又指北方,冬至北斗的斗炳指北),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据说夏代以一月寅月为正月,称“建寅”;商代以十二月丑月为正月,称“建丑”;周代以十一月子月为正月,称为“建子”。以哪个月为一年开始的“正月”,这就是历史上的“三正论”。 其实历史还有过第四种。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为了表示继承正统,以十月亥月为正月;刘邦建立汉朝,也自认为继承三代(可怜,秦始皇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帝国被无视了),也以十月为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到了汉武帝元封七年实行《太初历》,才又按照夏历传统,把一年的开始放回到一月,后世两千多年沿用至今,“正月”也就固定指“一月”“寅月”了。这也是很多学者主张把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夏历”的原因。 既然“正朔”意味着以上天的权威号令天下,具有如此重要神圣的政治意义,历代王朝也自然都独占着开展天文工作的权利。“黄历”或“皇历”,只有中央王朝可以制定印刷,禁止民间私自印制,更不许自己编写,违者要杀头。比如在明朝《大统历》封面上印着“钦天监奏准印造大统历日颁行天下伪造者依律处斩!有能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如无本监历日印信,即同私历。”

太阳的年岁和属相

然后我还有另一个提问(坑):“一年有几个月?”诚然,公历一年是12个月。可夏历却是12个月,或者13个月。公历的闰年不过是在2月加入一天(闰日),夏历的闰年是多出一个月,比如今年丁酉鸡年就有个闰六月。 究其原因,无论是公历,还是夏历,都要以太阳的运行周期为依据。公历只根据太阳来确定日期,平均一年365.2425天,每400年要加入97个闰日(这是1582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开始规定的,也叫格里高利历,它的前身则是凯撒大帝颁布的儒略历)。公历的好处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确定的,置闰规则也容易理解,所以随着欧洲文明向全世界的传播,成为“公历”。 夏历由于实行朔望月(平均29.53天),一个月29天或30天,12个月只有354天(比如戊戌狗年),所以有时插入一个闰月,那一年就是13个月384天(比如丁酉鸡年)。这样长短搭配,平均年长依然是太阳回归年365.2422天。只是每一年、每个月的长度需要根据24节气、置闰规则、朔望月来具体计算。 所以夏历不是“阴历”(纯阴历指一年只有12个月,不考虑闰月的历法),而是阴阳合历——既要考虑朔望月周期,也考虑太阳回归年周期。可闰月的规定,一年开始(“岁首”)的漂移,也造成了很有趣的现象,比如会出现一年里有两个“立春节气”或者没有立春。 对于按公历工作,按夏历过年,实行“双轨制”的我们来说,有些人对历法存在一些困惑,比如,按哪一种历法来过生日,哪一天才是“周岁”?其实无论公历还是夏历,本质上都是太阳、月亮运行的天文周期。公历的“周岁”对太阳周期是比较准确的,也是印在身份证上的。夏历的“周岁”是按月相再现的日子,对古人来说比较方便好记,今天还有很多人按夏历过生日。两种历法,各有特长,习惯就好,谈不上哪个“更好”。 至于属相,就更有趣了。比如许多人说,民间属相是按照“立春”(俗称“打春”)来算的,因为24节气是严格的太阳周期。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看手机上的日历,或印刷的历书,都是紫金山天文台按照传统规则颁布的。属相,或标准名字称为干支纪年,是以除夕、初一作为分界线,丁酉鸡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包括13个朔望月,一直到腊月三十;戊戌狗年也从正月初一开始,包括12个月,一直到腊月三十。也就说,“官方历书”是不承认“立春换属相”这种说法的。(杀头的罪)

过年,是为了庆祝日月合璧十二生肖,图源:123rf

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历法中,争论的焦点是哪个月是正月(“建正”“岁首”问题),哪一天是正月初一(计算准确的朔望月)。至于24节气,只是确定闰月的辅助,是“指导农事”和帝王祭天之用。一个是关乎天子权威的“正朔”,一个是指导农务的“辅助”,孰轻孰重?毋庸置疑,一年显然是从正月初一开始,到腊月三十结束。 当然,古人也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但除了天文学家之外,并不会认真对待它,知道一年三百六十日就可以了。比如我们会看到古人写“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病”(陆游)。甚至古人会把“闰月”作为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来描述,比如“诗鬼”李贺写过 “十二月乐词”,其中第十三首写闰月。 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 其十三 闰月(唐·李贺) 帝重光,年重时。 七十二候回环推,天官玉琯灰剩飞。 今岁何长来岁迟,王母移桃献天子。 有趣的是,“立春改属相”的说法,其实是从民国才有的。民国改用公历,并不重视夏历,称为“旧历”,甚至一度想强制彻底废除,只是传统习俗的力量过于强大,只好改为不干涉。既然不重视“旧历”了,民间也就有了印制“老黄历”的自由,爱属什么,也就由民间爱好者自己来制定了。而且由于公历的影响,我们才开始更重视24节气的阳历意义。你看我们现在新华字典上的“24节气”,说的就是公历日期,其实在明晚期以前,根本不知道“公历”为何物(感谢袁世凯大总统)。 (编辑:明天)作者:松鼠老孙 链接: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767/ 来源:果壳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

评论一下?

OωO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