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ayou

中年互联网混子,现居苏州,曾经技术型宅男一个,
爱好吃,爱好睡,体制外,爱岗敬业,
遵纪守法,头发短,见识短,伪Geek,毫无城府。

  • 累计撰写 1654 篇文章
  • 累计收到 14 条评论

为什么越是2的人,越有一股谜之自信!?

2017-9-15 / 0 评论 / 758 阅读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17-9-15,已超过半年没有更新,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1995 年,匹兹堡青年阿威在光天化日走进两家银行实施抢劫,与一般劫匪不同,他既没有用丝袜蒙脸,也没有用头罩套头,事实上他没有做任何伪装。这让他在当天晚上便被警察抓获,一个小时后,他的形象随监控录像出现在 11 点的新闻中。看到画面中的自己阿威终于失控:这不可能!我脸上涂了柠檬汁啊!大家不是都说柠檬汁是隐形墨水吗?

无论阿威对隐形墨水有什么误解,他都对此深信不疑,甚至没有在出门前照一照镜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个道理,第一,做任何事要想成功需要脑子,第二,每个人对脑子的理解不太一样,第三,如果你恰巧没有脑子,你可能也不具备认识这一事实的能力,换句话说,傻 X 意识不到自己是个傻 X。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 · 唐宁和他的博士生贾斯汀 · 克鲁格对这种无知的自信非常感兴趣,他们做过四个实验,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 12% 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 60% 以上。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 “唐宁 - 克鲁格效应”,简称 “达克效应”。

越是无能的人,越是难以识别出别人的 “真功夫”,从而越是可能高估自己的水平,所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直到真正接受相关训练,才可能 “知道自己不知道”。

别以为你不敢抢银行这事儿就跟你没关系了。无知的自信无所不在。在简历里填自己精通 Ps、Ai、Ae、Python、3D 建模,其实只抠过照片写过 “Hello world”;说自己会摄影会剪辑会弹钢琴,其实只摸过两下器材;掌握英日韩西法意十八国外语,其实每种语言都数不到十;写代码全程自信满满,越写越 High,想立马出门去创业大街拉风投,直到编译器向你报错。

唐宁还写过另外两个故事。

“吉米鸡毛秀” 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主持人吉米 · 坎摩尔对同事说:“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他们随机采访路人对一些乐队的看法——但其实这些乐队根本不存在。

他们编了一个名叫 Doctor Shlomo 的乐队,这个名字来自一部百老汇歌剧,主角是音乐家 Shlomo Carlebach。“你们觉得 Doctor Shlomo 怎么样?” 记者问两个女孩。“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没错,今年特别燥!”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回答非常自信,因为的确有一些线索——就好像的确有一些事实,有一些记忆,或者一些直觉模糊地飘过,确保他们的回答是有道理的。” 唐宁写到,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线索,并结合一些给定的细节,人们就可以像蜘蛛织网一样把这些游丝编织在一起。

康奈尔大学进行过一个更严格的实验,他们询问受访者是否熟悉一些来自物理学、生物学、政治学或者地理学的技术概念。相当一部分人声称他们对真正的科学名词,如 “向心力” 和“光子”表示熟悉。

——但有趣的是,他们同样声称对一些完全编造出来的概念同样熟悉:比如 “视差板”(plates of parallax),“超级脂肪”(ultra-lipid),以及“cholarine”(查无此词,词根应该是 chlorine,氯)。在一项研究中,大约有 90% 的人会表示对调查所问到的 9 个概念中至少 1 个感到熟悉,但事实上 9 个概念均是虚构的。实际上,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处在一个普通的谈话中,那些越是表现出“精通” 的受访者,越是会宣称自己对这些虚构概念十分熟悉和了解。

很想在同学聚会上重复这个实验了。

达克效应的另一端,是 “冒充者症候群”,有些人虽然又聪明能力又强,但是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一切都是假装的,成功都是靠运气。(见:我没那么好,我不配,我骗了大家

人们对自己的认知经常出现偏差,还有一个效应叫 “高于平均效应”:大家都觉得自己比周围人强,高中生普遍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更受欢迎,每个足球运动员都觉得自己比其他队员能力强,这明显违反统计学逻辑。

达克效应现在已经变成很好用的网络沟通工具。比如你不小心在微博上卷入互怼事件,不用着急,只需轻轻说一句,呵,达克效应,憋到他内出血,然后拉黑他。

专栏作家也发现这个词很好用,最近,美国网站 Bloomberg View 用达克效应给他们的总统定性,说他 “有严重的残疾:他不仅无知,对他的无知一无所知,而且不明白到底什么才叫做知道。”

但是,如果达克效应仅仅是变成另一个互相攻击的武器,那么人们只能在停留在愚蠢里。“判断其他人是个蠢货实在是太容易了——判断自己不是个蠢货也实在太容易了。” 唐宁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信的傻瓜。

2000 年,唐宁因为虚心提出 “达克效应”,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

一年一度的搞笑诺贝尔奖,专门奖给那些乍看毫无用处、实则发人深省的研究:熊孩子驱逐器、憋尿对决策能力的影响、农场鸵鸟向人类求偶的行为研究(???)……

本周五,我们将迎来第 27 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届时又会有哪些好玩的发现呢?我们将于 9 月 15 日早 6:00 在果壳网微博和笑点低小组进行实时图文直播,一起来看吧!

收看小组直播点这里→2017 年搞笑诺贝尔奖直播

或者上微博关注 @果壳网

评论一下?

OωO
取消